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

鈣 與 骨質疏鬆

鈣是骨頭的主要成份,大家都知道,也知道吃鈣補骨頭;生理上,鈣離子是心肌及隨意肌正常運作所須;但 鈣與骨質疏鬆的過程 或治療,扮演甚麼角色? 直到最近才明朗。


初生嬰兒只有不到30公克的鈣,成人卻有1000 ~1400克的鈣,以磷酸鈣的組成存在骨頭,這是怎麼辦到的?


原來骨頭從小到老都不停的進行蝕骨、造骨、重塑的「更新」(Remodeling)工程; 這是身體 成長、也是日常生活 所造成的骨疲乏、骨傷、骨折……的修復所須。 骨的更新 始於一個「訊號」(下述),接著是蝕骨細胞把骨「挖」出一個洞 (骨吸收;約須時3週),游離出 骨中的鈣 至血循;而造骨細胞緊跟在後,努力回填這個「洞」,再把血中的鈣搬來( mineralization 即鈣化) 讓新骨 硬化成熟 (約須2~3個月)(圖示)。


這樣的 骨更新 週而復始,非常旺盛,遠遠超過了 骨頭結構須重塑 的實際需要 (估算只須 1/3 );那麼,「旺盛」是為了甚麼?


原來,為的是:維持血鈣的恆定 (Homeostasis)! 生理上,血鈣必須保持在 8.5毫克/100cc ~~ 10.5毫克/100cc;恆定,靠的是副甲狀腺 ----一個敏感又忠誠的調節器。鈣由食物攝取,只是 吸收不佳(只有10%),也並非樣樣食物都有鈣;但卻固定每天從小便、皮膚排出200毫克。 一旦 青黃不接,副甲狀腺素(荷爾蒙) ---即上述的「訊號」--- 就會立刻啟動 骨的更新;藉蝕骨、重塑的手段,把骨中的鈣游離,迅速回補血鈣,保持恆定; 這真是身體的智慧,有效、快、萬無一失。因此,骨頭 好比是鈣的銀行,只是鈣要存進、兌出 太費周章!甚至還會折損自己 ---- 在重塑的過程中,新骨還不夠硬之際,是骨折最容易發生的時候。這彰顯 骨質疏鬆的治療,不僅要 減少骨質流失,也要設法 降低骨質更新的頻率,才能真正避免骨折。


為了減少副甲狀腺素 頻頻發動「訊號」,直接的作法 就是多攝取鈣來避免血鈣降低。估計一般民眾只攝取了500~800毫克/天的鈣,遠少於建議量的:50歲前1.000毫克/天,50歲後1.200~1.500毫克/天。 美國Surgeon General 就因此在2004年 大聲疾呼 加強鈣的攝食。台灣民眾 乳品消費 本即較少,理當更加用心;食物 除乳製品外,大骨湯,吻仔魚、沙丁魚、鮭魚、青花椰菜、大白菜、豆腐、芝麻、核桃、及葉菜類都含鈣。 吃鈣片 也是另一種選擇,唯有人因此結石;報告認為 從食物中攝取,結石機率較少;而服用鈣片的,則以檸檬酸鈣者較佳。維他命D有助於鈣的吸收,晒太陽會增加維他命D,因此,鼓勵骨鬆者,走向戶外、走向陽光,絕對是健康、正面的!

沒有留言: